苏联 60 年代黑科技战机,雷达能探 600 公里,却因内斗胎死腹中
想象一架60吨重的战机,它能以2500公里/小时的速度在万米高空猎杀目标,携带导弹从250公里外发动攻击,巡逻范围覆盖整个西伯利亚荒原,这并非科幻设定,而是苏联60年代设计的图-148截击机。
它拥有四代机才普及的超音速巡航、内置弹舱和相控阵雷达,却因一场坠机事故和军方内斗胎死腹中。今天,我们揭开这段被遗忘的冷战黑科技史诗。
苏联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1/6,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人烟稀少,无法部署密集防空网络。北约轰炸机和侦察机常借机侵入,例如1960年代U-2侦察机屡次突破防线。
苏联急需一种能独立巡弋、无需地面引导的重型截击机,覆盖无人区空域。
1963年,图波列夫设计局以图-128“提琴手”为基础启动升级计划
图-128是起飞重量43.7吨战斗机,但缺陷明显,雷达探测仅200公里,低空拦截能力弱,起飞需1350米跑道。
新机型必须解决三大痛点,更远航程、更强自主作战能力、更灵活起降。1965年,“148工程”正式立项。
设计团队大胆采用两项颠覆性技术,可变后掠翼,源自图-22M“逆火”轰炸机,机翼后掠角可在20°-56°间调节。
高速飞行时收紧机翼减少阻力,低速时展开提升升力,使60吨巨兽能在800米野战跑道起降;
内置弹舱,武器全部藏入机身,避免外挂阻力影响速度,这一设计比美国F-22早30年。
图-148搭载两台RD-36-41涡喷发动机,单台推力16吨,推动机身以2500公里/小时(2.35马赫)飙升至18,000米高空。
低空突防时,仍能保持1400公里/小时,堪比现代战机。亚音速巡航,航程4800公里,作战半径2150公里;
超音速巡航,半径1000公里(米格-31仅720公里);滞空时间,距基地500公里可巡逻4小时,1300公里处仍能值守2小时。
相比之下,米格-31在同等距离下仅能停留20分钟至2小时。龙卷风-100雷达是苏联电子工业的疯狂赌注,
2米孔径无源相控阵天线,侧向扫描距离600公里(相当于从北京探测到沈阳);
前半球锁定距离250公里,可同时跟踪2个目标;配套K-100导弹射程250公里,从高度50米至35,000米全覆盖,专杀巡航导弹和SR-71高速侦察机。
为发挥极致效能,图-148甚至被设计为“兼职预警机”,其雷达功率足以引导其他战机作战,弥补苏联预警机短缺。
图-148的模块化弹舱支持6种战斗形态,一小时内可切换任务模式,截击型,4枚K-100导弹;
反舰型,1枚Kh-22超音速反舰导弹(射程400公里)核打击型,2枚战术核弹;电子战型,“佩刀”干扰吊舱压制敌方雷达;侦察型,搭载“金刚石”相机,分辨率达0.5米。
设计局意图打造“空中瑞士军刀”,但遭遇军种利益冲突,国土防空军,只要专职截击机,认为多用途削弱防空效能;
空军嫌其笨重(60吨),更倾向苏-24前线轰炸机。
“龙卷风-100”雷达的2米天线需突破1700个技术瓶颈,苏联电子工业无力支撑。工程师被迫降级为“盾牌”雷达(1.4米孔径),探测距离缩水至200公里。图-148失去最大优势,性能与米格-31拉平。
1968年5月,项目唯一支持者,国土防空军总司令卡多姆采夫上将驾驶米格-25原型机时坠机身亡。
继任者帕维尔·库塔霍夫偏爱米高扬设计局,将资源倾斜给米格-31(使用同款“盾牌”雷达)。
新领导层要求图-148“改善低空机动性”,这对高速截击机毫无意义,却迫使设计团队重新修改气动布局。
1970年,图波列夫愤而终止项目。图-148虽未造出实体,其技术遗产深刻影响苏联航空,
变后掠翼技术,应用于图-22M“逆火”轰炸机,成为北约舰队噩梦;内置弹舱理念,在苏-34战斗轰炸机上复活;
远程雷达架构,为米格-31的NIIPZaslon系统铺路。米格-31服役后暴露诸多缺陷,航程不足、滞空时间短,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部署3倍数量的机场弥补。
若图-148投产,仅需12架即可覆盖同等空域。
回望图-148的参数表,60吨体重、2500公里/小时极速、600公里雷达视距,这些数字不仅预示了苏联截击机的终极形态,更成为冷战军工狂想的绝唱。
当米格-31在极地呼啸而过时,它的阴影下,永远蛰伏着一架更庞大、更激进的未竟之翼。
广禾配资-配资门户网网站-配资门户论坛-配资炒股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